欧洲中世纪发动的十字军东征中,有三大骑士团威名赫赫,他们分别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还有一个条顿骑士团。而这个条顿骑士团的身份又非常特殊,它的全名是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兄弟圣母骑士团,因此也被人们叫做德意志骑士团。顾名思义,这支精锐部队全部是由德国人组成的。也正因为条顿骑士团只招募德国人的原因,以至于后来的普鲁士或德国军队,有时会被人们称作是条顿勇士。
骑士团原本应该听命于天主教教廷,受教皇的辖制。历时200余年的十字军东征,三大骑士团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自己的实力和威望也在不断的膨胀,以至于后来他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十字军东征时期条顿骑士团占据了以色列境内的阿卡城,并在那里长期经营,这个时候条顿骑士团本质上已经不是一个军团,而是一个国家。但阿卡毕竟在中东,并不是自己的地盘,因此公元1224年,他们回到了故乡普鲁士,击溃并征服了长期占据在那里的古普鲁士人。然后,条顿骑士团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群职业军人建立的国家名字也非常的朴实,就叫条顿骑士团国。他们的最高领袖不叫国王,依旧被称为大团长。
当时的条顿骑士团国和今天德国的位置差不多,由于他们兵强马壮领导层又清一色的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所以打仗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事务。当一个国家强大的时候,扩张是其必然的选择,条顿骑士团建国不久就和自己的两个邻居发生了很多冲突。它的这两个邻居实力也不弱,一个是波兰王国,一个是立陶宛大公国。条顿骑士团和波兰的关系相对较缓和一些,因为他们都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摄于欧洲各国和罗马教廷的权威,条顿不能因为领土争端这些小事公然和波兰王国开战,毕竟自己是新来的。而条顿对于立陶宛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因为立陶宛大公国不是天主教国家,而是信奉多神教。
多神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宗教,由于立陶宛境内民族较多,各自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而立陶宛政府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并没有把自己标榜成为一个特定的宗教国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条顿找到了借口,因为立陶宛不是天主教国家,所以我们要攻打他,抢夺他的地盘,让他们的人都皈依天主教。就是凭这一个借口,条顿得到了罗马教廷和欧洲各国的默许。如此一来,立陶宛的处境就不是那么美好了,军事实力上不是条顿的对手,而且内部又不稳定,时不时的闹个内乱、出个政变,所以一直被条顿欺负。两国在边界地区常常短兵相接,双方来来打了一百来年,条顿逐步占据了萨莫吉希亚地区,立陶宛人心里不服但又无计可施。
身处欧洲的立陶宛高层也不是傻子,他们非常清楚天主教教廷的实力和企图,如果自己依旧坚持宗教自由,迟早会被条顿骑士团给灭掉。所以,在1385年立陶宛的国王约盖拉权衡利弊之后准备皈依天主教,索性融入这个圈子,以免被吞并。但天主教也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毕竟立陶宛国内真正信奉天主教的人口并不多,明眼人看得很清楚,立陶宛就是为了自保并非诚心。
为了能尽快变成天主教国家,约盖拉采纳了大臣的建议,迎娶波兰王国的女王雅德维加。欧洲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不同,国王可以是女人,也可以嫁人,甚至可以嫁给外国人,只要你是王室贵族并且信仰相同就没有问题。约盖拉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宣布自己改信天主教,波兰女王也很痛快的答应了约盖拉的求婚,两人很快成婚,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国家结婚了。如此一来,波兰女王就变成了波兰和立陶宛王国的王后,约盖拉就成了波兰兼立陶宛国王,但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合并,只是尊这夫妻二人为最高领袖。估计这种事儿在中国发生不了!
由于波兰本身就是正式的天主教国家,现在波兰的国王又信奉天主教,理所当然他所领导的立陶宛申请入群,群主天主教教皇只能通过验证。这位约盖拉国王确实是玩政治的高手,不费一兵一卒,既得江山又抱得美人,还能消除隐患,可谓一石三鸟。立陶宛眼前形势一片大好,旁边的条顿可坐不住了,本来计划把立陶宛一口一口的吃掉,现在想打又没有正当理由了,100多年的心血不就全都白费了吗?条顿骑士团随后就找借口控告约盖拉皈依天主教动机不纯,约盖拉则驳斥条顿心怀不轨,双方的关系日趋紧张。
到了1409年,被条顿控制的萨莫吉希亚地区爆发了反抗条顿骑士团的起义,这里本来是立陶宛的领土,被条顿强占,因此起义军得到了立陶宛政府的支持。条顿立刻正面警告立陶宛不要多管闲事,不然就发兵压境连你立陶宛一块灭了。此时约盖拉有了波兰的支持,也不再忍气吞声,他反而警告条顿如果不把萨莫吉希亚还回来,立陶宛和波兰就联合出兵直接打进你普鲁士老窝里去。条顿骑士团当时的大团长荣金根气得暴跳如雷,决心要给约盖拉点教训。
由于萨莫吉希亚和条顿之间并不直接相连,条顿起义的部队补给困难,再加之有立陶宛的支持,条顿骑士团一时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权衡利弊之后,荣金根决定从萨莫吉希亚撤军,同时向立陶宛和波兰宣战。荣金根调整了部署,派主力部队主动进攻波兰,波兰人脾气也不好,和条顿骑士硬碰硬打了几仗,双方各有胜负,难解难分。后来在文策尔一世的调停下,双方休战,而实际上休战是为了抓紧时间备战。
关于休战的日期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自1409年10月8日始,至1410年6月24终,在这八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双方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立陶宛和波兰共计出兵四万人,并且计划合兵一处,集中优势兵力直捣条顿骑士团老巢—马林堡。身经百战的条顿骑士团大团长荣金根此时仍然没有把两国联军放在眼里,他判断两国会分兵出击,因为这样会在形势上造成条顿骑士分兵抗击的局面,他按照这个判断做了相应部署。正是由于荣金根的判断失误,为后来的条顿骑士团埋下了隐患。
人类的战争经验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明白骄兵必败这个兵家大忌,但这就像一个魔咒一样,无论如何的告诫、提示、警告,任何一个时代的将领总会不断的犯同样的错误。尽管小心谨慎是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战前的敌情侦查也是必备功课,但这位条顿骑士团大团长终究还是没有发现敌军数万人兵力调动的蛛丝马迹。我们有理由相信,训练有素的条顿侦察兵肯定侦查到了波兰和立陶宛合兵的消息,并且也向荣金根做了及时的详细的汇报,但荣金根依旧坚持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规律,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荣金根不是不知道敌军合兵,也不是不相信自己的侦察兵,而是不相信他不愿意相信的事实!固执是多么的可怕,有时候它能让人的智商瞬间降低到负值!
荣金根之所以坚信约盖拉会分兵出击,因为条顿骑士团的主力部队只有不足三万人,因此他最担心的就是两线作战,同时他也认为对手也应该会抓住他这一弱点进行部署。然而立波联军于6月24日休战期结束的当天准时开始强渡维斯瓦河,短短数日便全部渡河完毕,期间配合默契让人惊叹。渡河之后四万联军兵锋直指马林堡,直到他们进入了普鲁士境内,荣金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此时他已经将主力分别部署在了两个位置进行重点防守。于是荣金根开始重新调整部署,争取赶在联军到达之前完成新的防御工事。荣金根自信的判断联军将会强渡德莱温兹河,于是沿河部署重兵,准备以逸待劳。约盖拉看出了荣金根的意图,于是率兵北上,在没有防御工事的卢瓦巴悄然渡河,随后立即挥师东进。荣金根再次判断失误,打乱了自己的部署。
7月15日,两军终于在格伦瓦德遭遇,立陶宛军队率先向条顿骑士团发动攻击。立陶宛的主力是东欧地区的轻骑兵,并且他们的组成比较杂乱,速度快善骑射是他们的优势,正面阵地的对攻战就不是他们的强项了。条顿骑士团则清一色由信奉天主教的日耳曼人组成,他们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意志坚定,并且他们传承了重甲骑兵战术。主动进攻的立陶宛轻骑兵在直面条顿重甲兵的时候根本不是对手,双方交战不到一个小时,立陶宛骑兵就快速撤离了战场。条顿骑兵立刻开始向留在战场上的波兰主力方阵发起冲锋,波兰部队以重甲步兵方阵为主力,骑兵护卫两翼,严守阵型迎接条顿骑兵的冲击。
条顿骑兵的冲击力确实非常恐怖,波军防线数次被撕破,但波兰人的作战风格极其顽强,迅速组织反击,缺口很快合拢。条顿骑兵几次冲击,将波兰的中军方阵压迫得节节后退,但是始终没有彻底击破波军的防线,尽管条顿的尖兵已经冲到了约盖拉的近前。骑兵一旦失去了冲击惯性,就没有了优势,波兰军队与条顿勇士陷入了激烈的阵地肉搏战,双方互不相让,打了一个天昏地暗、血肉横飞。
数百年来以精锐著称的条顿骑士团此时突然发现,这帮名不见经传的波兰人还真是硬骨头,怎么打都打不死,怎么打都打不退,恶战一直在持续。就在此时,先前撤退的立陶宛轻骑兵使了一个回马枪,突然杀了回来,直接冲击条顿兵团的后方,将他们围了起来。荣金根一看自己竟然陷入包围,于是率一部兵马冲击立陶宛的防线,也许是他过于明显,也许是他过于激进,军中主帅竟然冲在了最前面,被立陶宛轻骑兵重点击杀。荣金根战死,条顿兵团顿时失去指挥,陷入混乱,军中副帅指挥军队撤退,他意图先行回营然后利用战车组成防线。但是联军不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建立防线,立陶宛轻骑兵率先冲进了条顿大营,波兰军队紧随其后,回营的条顿兵团还没有来得及重新列队就被联军冲乱惨遭屠戮。
经此一战,条顿骑士团主力尽失,约有八千将士阵亡,主帅荣金根战死,骑士团主将都发扬了骑士风格,力战不退,大部分战死,约有一万四千人被俘。立波联军损失也较为严重,这也导致了他们在接下来围攻仅有3000人把守的马林堡时行动迟缓,力不从心,最终没有攻破条顿的总部大营,以议和停战结束。
此战是中世纪欧洲骑士团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尽管条顿骑士团完败,但是他们守住了最后的阵地。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条顿骑士团又重新崛起,日耳曼人以他们顽强倔强的性格再次成为欧洲强国,最终条顿骑士团国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普鲁士王国。而条顿骑士团这个组织一直传承至今!